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鳥居要不要立起來



 最近不知道哪來的能量,一直很想把心中所想書寫成文字,也許是經歷一場病痛,覺得生命太過未知,想為這些留下點印記吧。



 這學期頂天立地的課表,讓我可以在下午的時候,放鬆思考(雖然通常從事耍廢就是),許多的想法會在這時冒出。以往會好好品味,而想著找時間要寫下來,但結果卻是讓其灰飛煙滅。最近總覺得,想到什麼,就應該把思緒記錄起來,變罐頭不打開也沒差,以後會用到的,至少,不會消失在記憶的長流之中。

 早上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我們探討了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正如我在臉書貼文所摘錄的,有同學提出一個我覺得實屬難得的論點:一群漢人討論原民議題,看待的角度還是漢人本位。為何說實屬難得呢?因為就我自己的經驗,很少學生能夠如此精準地道破這個盲點,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幫助」或「議論」他人,卻渾然不知這可能只是霧裡看花,甚至造成壓迫。

 想起前校牧花輪牧師說的,有些事情擁有人的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議題。



 晚上,老師繼續介紹他設計的特色課程,透過跨科共備教學,帶領同學認識台中與台南兩大城市的日治時期建築,並檢視公共決策的重要性。雖然我先前就對撤退來台的國民政府如何對待日本殖民統治所遺留的事物略知一二,但還是有相當大的震撼。

 聽到一個新詞彙,不免側耳傾聽。雖然「去日本化」在戰後就開始,但顯然1972年台日斷交後,內政部通過一份「清除臺灣日據時期表現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才是關鍵,這裡頭有六大點,洋洋灑灑寫出應消除何種建物,除了徹底清除神社、紀念碑外,就令我豁然開朗的就是橋梁了,各種的「民國前幾年」字樣,我想就是源於這份函件。

 最驚訝的,當老師秀出日治時期的台中市區空照圖,細數有哪些建築被拆毀、現在是什麼模樣時,不難理解為何台中需要推動中區再生了。中之島公園(台中公園)周邊,公會堂、武德殿、台中官邸等等建築,如今都不復見,若當初執政者有智慧全數保留,文資豐富、城市綠帶,那今日的中區將會很不一樣。

 日本在1919年就制定「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1930年適用殖民地台灣,當時也列入了三十餘項紀念物,有天然物、史蹟,時代橫跨荷殖、清領、日治。不是要幫日本人辯護,而是反省,為何我們的心胸會如此狹窄?




 然而,這都是空想,因為這是個歷史被架空的島嶼,政治的意識形態凌駕於所有的一切。鄭氏王朝是趕走荷蘭人的民族英雄,日治時期全台民眾一心向祖國「大陸」,然後沒有戰後白色恐怖因為抓黑名單只是奉公守法。

 台灣人的歷史記憶是被抹煞的、斷裂的,如同吳叡人老師所說「受困的思想」。若不能從牢籠中脫困,走向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的論述,就是不斷陷入殖民與被殖民的泥沼。信仰亦然,如何讓上帝去殖民化,真正定根本地,詮釋出屬於自己的歌聲,傳唱下去。然而,處於帝國的邊陲,如何跳脫,值得深思。



 更諷刺的,是迄今仍躺在台中公園的神社鳥居,要不要立起來呢?



 p.s.真的是隨手隨想,已不清楚自己寫了些什麼。本文照片為台中州廳



書弘
於台灣,台中
2018/04/19  23: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