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那一晚,政治與信仰的相遇

說話要算話


預告了將書寫文章
就不能跳票

神學沙龍的場次不少
這是我選擇參加的其中一場

除了講師是久仰大名的仰恩老師之外
也想聽聽看信仰與政治如何相遇?



信仰的公共性與隱私性
是這場次的題目

通常宗教信仰是相當私密的話題
但當我們對公共議題有關切與委身的時候

信仰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議題的角度?
這時信仰的公共性便凸顯出來



仰恩老師介紹了很多"政治神學家"
不少位大人物我早已聽聞

但讓我大開眼界的是
沒想到還有更多前輩都在思考政治與信仰的關係

潘霍華 田立克 加爾文
貝拉 尼布爾 梅茲 左勒



我了解到
這些人物的思想是多麼豐富

必定需要花時間精力來研讀他們的著作
尤其聽到他們對最早來到台灣的宣教士的影響

更讓我恍然大悟
PCT有這樣的神學立場與行動其實不意外



教會與政治
如何取得平衡?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按耐不住提了出來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知道
但在仰恩老師的回應中有點方向了



教會與政治就應該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感"
所謂的"張力"更能表現出特質

基督徒因其本身特有的思想背景與信仰
在關心社會議題時的出發點就很特別

教會不應與社會脫節
"屬世"與"屬靈"的角色其實無法分割



耶穌基督是站在財團那邊嗎?
不是的

祂跟窮人,病患,社會邊緣人站在一起
後世由此發展出了"解放神學"就使耶穌有十分鮮明的定位

基督徒應該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自我中心嗎?
耶穌的行為不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高中歷史課本總是把加爾文(喀爾文)
變成資本主義的啟蒙者

但很少人知道
民主政治與"抵抗理論"也是源自於加爾文

仰恩老師提到:清教徒被韋伯稱為"入世聖徒"
"聖徒"的意思近似於今日很熱門的"公民"一詞



顯然被認為信仰最為堅定的清教徒
他們都是社會公義的維護者

今日的教會
這樣的精神猶存嗎?

我們對公共領域
了解嗎?關心嗎?或者事不關己?



還記得學期初
校牧來團契分享

題目是基督信仰與公共性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趣

"基督信仰是企圖改正世界的信仰
若是懶惰就會成為失能的信仰"他說道



何謂改正世界?
難道是到處跟別人說你有罪要悔改嗎?

基督徒對周遭文化
必須要有複合式的包容態度

在政治事務上應包容多元主義
雖然接觸社會將有很大挑戰



基督徒應該關懷他人
而不是把信仰強加於人

耶穌就是一個對抗"帝國威權"的人物
基督徒應該站在天平的哪端?

將基督信仰的精神
與世人一同分享

捨棄自認為神聖的本位主義
廣泛地合作開創未來



後記

老實說
這篇文章是寫給我自己看的

有系統地整理出心中複雜龐大的想法與心得
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

雖說這篇也不太有系統
但我至少寫出來了(笑)



書弘
於台灣,台中
2014/12/11  17: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