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高教深耕,東海拆教室。



  近日,在校園內鬧得沸沸揚揚的議題,莫屬人文大樓(以下簡稱H大)教室遭到無預警拆除,甚至傳出文、史、哲三系的系圖也面臨撤除的風聲。而這一切,筆者原先還以為是計畫中而已,沒想到竟然在開學後赴H大上課時,目睹已被拆個精光的教室,這才恍然大悟,宛如聖經中那多疑的多馬,一定要碰觸到耶穌的肉身,才真正相信祂復活了。但不同的是,基督已復活,東海精神卻死了。

  說實話,筆者是政治系大五,外加雙主修教育學程,除了過去偶爾在H大上課和教育學程外,筆者就只是H大的過客罷了。但筆者如此關注的原因在於,東海大學的學生抗爭史,通常與校園景觀或建築有關,這次也不例外,只不過,學生關注的焦點,已從校園景觀的破壞,進而探討教育權、高等教育與行政傲慢的議題,將會是極為關鍵的一役。



  然則,今(03/27)日中午於銘賢堂舉行的說明會,卻著實令人摸不著頭緒。順道一提,連會議名稱都十分中性,稱作「人文大樓教室與系圖變更用途說明會」,似乎有意無意營造出「我們只是變更用途」,無涉於「建築硬體的拆除變更」,如果是筆者來下標題,應該會忠於事實「人文大樓教室拆除工程與系圖前途未甫說明會」。

  整場說明會,不諱言,流程安排還算得宜,且相關處室最高長官都出席,至少筆者有感受到校方對這件事的重視度。但內容就稍顯離題了,副校長先大篇幅地闡述「高教深耕計畫」的藍圖與願景,教務長引出各種統計數據來一吐教室不足排課困難的苦水,總務處則鉅細靡遺地證明這些「中小型工程」是如何合乎法規程序正當,最後圖書館長更華麗地撥放了一段圖書館的簡介影片給在場的師生欣賞。

  但就是沒有任何一位說明:為什麼要拆H大的兩間教室。



  整理一下事件的脈絡,因東大要配合高教深耕計畫,翻轉教室、跨域教學等等立意良好的意象,教師需要一個可以共學共創的空間,亦需要高教深耕計畫的共同辦公室,所以教務處就向總務處提出工程申請,選定H大這兩間在本學年就未排定課程的教室,而且經「校園環境保護委員會」認定不屬於重大工程,而趕在開學前便完成拆除的理由是避免影響學生上課。

  至於所圖,暫時按下不表,但大抵上來說,筆者可能會跟文史哲三系同學持不同立場,對於三系所圖合併成為文史哲圖書分館這件事,目前聽起來是立意良善,但仍然必須追蹤。然而,學生組成的H大小組已有相當清楚的訴求,筆者在此不再贅述,而是想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這件校園議題。讀者可點以下連結參與聯署:H大黑箱拆教室連署



   首先,筆者作為一位教育學領域的學習者,對校方的認知感到匪夷所思。若教師們真的有心想要共學共創,自己就會聚集開始實踐,怎麼會是沒交誼廳就不能共學共創?若真要建置教師共學共創空間,整個東海大學校園沒有任何一間閒置空間可以運用嗎?何必挑「學生的教室」來「深耕」?再延伸一點,校方說人文大樓是校園的中心點,因此選定此處讓老師方便聚集,這種牽強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

  翻轉教室,在任何地方都能夠翻轉;跨域教學,在任何課堂上都能夠跨域,為何如此強調硬體要先行?在一片討論具體的教室使用率或行政瑕疵的呼聲中,筆者想回歸到較起初的精神層面探討此事,並提出個人反思,若校方是抱持如此老舊的思維來看待翻轉教育,那只會翻了一半,寧願美輪美奐的交誼廳,也不願意認真探究如何共學共創。有空間,不一定會有翻轉;但先做到翻轉,大家自然支持硬體空間的產出。

  對學生來說,或至少對筆者來說,不是反對拆教室,而是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來拆教室,且在程序上完全疏忽溝通協調,沒有經過師生的充分討論,就在行政處室的權力下草率行事(而且筆者認為所謂的空間分配小組、校園環境保護委員會等,根本是球員兼裁判),甚至還把「怕開學後動工影響學生上課」拿來當作光速拆除的藉口之一,筆者覺得這根本就是推卸責任。



  在H大拆教室事件開始延燒時,筆者曾在臉書上引用芳威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的十四點備忘錄〈我所欲見設於台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該篇備忘錄至今仍為探討東大校園傳統的經典文獻,其中第六點是這樣寫的:

「六、民主觀念在行政上以及師生關係間都應有實際的表現,全體教職員都應投入。這意指學生儘管有成熟度的限制,但仍可決定他們自己的活動並在教育上參與行政與學術事務的討論。也意指教員有責任參與學校的基本決策,此為教育過程中學校逐步成長的要素。」

  也許,在東海精神逐漸被人遺忘的時代裡,重新提起芳威廉博士,恐怕只會被認為八股,但這段文字恰恰刺眼地提醒著我們每位東海人,那不能被拋棄的校園民主,甚至,最該被翻轉的,是這座校園裡的高層。拆了兩間教室之後,我們要去挑戰與面對的,將會是法治的改革、溝通管道的建立等等困境,這是拆毀與建造的過程,如同某行政處室首長所說:你們等不了這麼久,我也等不了這麼久了!



  最後,在此感謝一位筆者極為敬重的牧長,他留言道:鼓勵與期待細膩的對話,而不是放話。筆者覺得他講的真是對,因為筆者感受到的,就是四兩撥千金的作為,用「我們聽到了」堵住學生的嘴,何來對話?而某行政處室首長的發言更是讓人屢屢驚嘆,「拆教室並沒有讓老師學生流離失所,跑教室多走動也對身體是好的」,這不是放話,什麼才是放話?也因為這位牧長,才讓筆者以跟拆教室有得比的速度,書寫這篇結構稍顯鬆散、風格略為強烈的拙文,希望未來還能夠有更多的對話與討論。

  另外,之所以特別使用「筆者」這自稱,是心想著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轉載分享,當然要嚴肅一點,但顯然是筆者想太多了。因為筆者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學生,寫這一大串也不一定會有人看,還有可能被家父家母叨念「好好讀書不要管政治」。所以筆者要來繼續完成我的教案了,不用拿什麼一億兩千多萬來說嘴,筆者可是真正要陪國中生好好的「無料翻轉」一下。



書弘
於台灣,台中,大度山
2018/03/27  17:30